马贵镇位于高州市北部山区。传统民间舞蹈“马贵土牛舞”发源地在马贵镇塴垌村和厚元村。起源于南北朝,最早在冼夫人俚人山洞寨中盛行,至今一直流传于高州民间之中,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,随着社会发展,服务范围扩展到每遇节庆、祝寿、贺年都少不了“马贵土牛舞”古时,尤其俚族少数民族将铜鼓作为至高无尚的器具拜祭,每遇祭鼓都有“马贵土牛舞”前来助兴。 “马贵土牛舞”是粤西地区最原始的“春牛舞”和 “舞春牛”的原型,犹如一幅春耕图画,其主要表演程式都是环绕农夫日出而作的劳动过程,利用土牛来展示主题,老农一人牵牛,农夫二人扶犁,六名牧童骑在牛背对唱着《耕耤歌》,边走边唱,边唱边舞。古时的“土牛舞”是由巫师引领,由鼓乐在前面开导,土牛跃出作各种农事的动作,例如耕田、翻犁,再加上翻滚、摆尾、摇头无所不能,则农夫将可爱的牛,从牛头至牛尾部位都摸一遍,从牛头、牛腹、牛尾等各部位都包含许多灰谐动作,使之表演得更精彩。 清朝《光绪重修茂名县志》卷三(经政·礼典篇)有载:“迎春造芒神土牛之春……耆老一名牵牛,农夫二名扶犁,农童六名唱《耕耤歌》,边唱边舞……芒神、土牛、鼓乐前导,各宦后从迎入城置于公所,各官执采杖环立,乐工击鼓,土牛三舞后各退。”由此证明“马贵土牛舞”历史悠久,源远流长,是高州劳动人民生活的一个缩影,民间最普遍的一种说法,认为“马贵土牛舞”在当时南北朝俚人部落村寨中,都有固定的集会,和年例(元宵)或庆祝活动都少不了“马贵土牛舞”助兴,尤其是俚族少数民族将铜鼓作为至高无尚的器具,每年遇到祭鼓、庆典、节庆和策勋官兵等大型活动,都有“马贵土牛舞”出现,以祈求丰年,吉祥、平安的一种表演仪式。“马贵土牛舞”是勤劳勇敢的高州人民在长期的农耕生活和稻作习俗中形成的娱神、娱人为内容,以歌舞、崇礼活动为载体;包含历史、民俗、艺术、商贸等文化内容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。 “马贵土牛舞”经历了南北朝的生产,战斗中的孕育期,宋代至明代由“独角土牛舞”发展到“群体土牛舞”转型期,明清至民国年代是舞蹈丰富的成熟期,也是最兴盛的时期,新中国成立至现在是兴衰更迭的曲折发展期,“文革”期间以封资修,备受冷落,是沉寂期,七十年代末开放改革以来,高州县委、县政府组织文化工作者对“马贵土牛舞”进行挖掘、搜集、整理、修篡集成和复原“马贵土牛舞”在这个复苏时期有了新的发展,2000年之后,高州市委、市政府有关部门联合马贵镇政府正加大力度对“马贵土牛舞”进行抢救和保护,在马贵镇专门成立“马贵土牛舞”传习研究机构,使这个民间传统舞蹈重放光彩。近年来,“马贵土牛舞”在许多大型文艺晚会登台亮相,在年例以及冼夫人诞辰节等大型文化活动期间演出数百场次,得到广大群众好评。 “马贵土牛舞”是以歌唱来伴舞的形式,主要以高州山歌或“竹枝词”为主,其内容有从年头开春一直唱到秋收冬藏。艺人边唱边舞,三人扮牛,一人舞牛头,一人扭牛身,一人摆牛尾,有花俏的茶婆与茶公摸牛戏嬉,有牧童不时与土牛翻跟斗,一边燃鞭炮,一边斗牛,直斗得土牛趴在地上,累得起不来,牛也做出一些搞笑的奇异动作,使场面更加热烈,更吸引观众眼球。 高州“马贵土牛舞”之中还有颇具风格和特色的“独角土牛舞”,自始至终由一个人舞动牛头,从头到尾唱、念、做、舞都是由一个去独立完成,舞牛艺人要求动作娴熟,技巧相当高,一般艺人难以胜任,在全国来说,马贵“独角土牛舞”绝无仅有,非常罕见。 “马贵土牛舞”长期活跃在高州城乡,大凡春节、年例、庆典等大型民间文化活动,都有它的参与。舞蹈队艺人多数是农民,亦农亦艺,遇上活动,来自四面八方的艺人便准时赴会。这支舞蹈队伍通过长期的实践,形成了固定的模式,其中表演形式具体分述如下:(1)三人扮牛,其中一人头戴用竹编织成的牛头,边跳边舞,另一个人舞牛身,一人摆牛尾,依农历阴阳之年,其牛身的布多有变化,有相应的颜色匹配的外披;(2)设两个牧童,均穿开襟白掛衣裳,手执赶牛鞭,不时驾驭牛或骑在牛背吹着横箫开导引领土牛走向,其时有多位老农身披簑衣牵牛行进,还有一群农夫荷锄、挑粪簊、背犁耙,有樵夫束腰短襟担柴,有渔翁身背鱼篓,有农妇众人有手执秧篮、水桶、茶壶、茶杯,有提芒果、荔枝、香蕉、龙眼果品,有担禾、担谷、扛番薯、金瓜等农作物,还有滑稽,花俏入时的茶娘(姿)、与茶公边行边逗乐,再加上牧童互拍嬉戏,逗牛翻跟斗、逗牛眨眼;(3)有两个老农各牵一头牛亲牛摸牛,从牛头、牛角、牛眼、牛耳、牛颈、牛腹、牛尾顺次用手抚摸,边摸边唱,老农唱时,一边摸牛不止,直摸得土牛趴在地上,撒娇不起来,引人阵阵发笑。扮演牛者,技艺要求相当高,能使牛眨眼,摆耳朵,能腾上腾下,模仿出栏、上田、犁田、耕地、滚地、舔毛、挠痒等高难动作。 “马贵土牛舞”的歌唱形式别具高州地方特色,歌主要是以高州山歌和《竹枝词》为主,以唱《耕耤歌》为多见。内容由年头的春耕唱到秋收冬藏。演唱者的音乐曲调是以茂北高州山歌为基调作主旋律,其套用的调子是“牛娘调”(又名贺年调、山水调)等单一唱腔,在曲式上是属于一种典型的“单牌子”的音乐结构的民歌小调。调多以民族调式羽调为主,偶有宫调、微调、角调。唱词多采用高州民间流行的《竹枝词》为基础,有唱有道白,以祝祷、祈福、耕作、丰收等与农事和生活有关的题材,其中有:“锣鼓响哩,响咚咚啰,人哋舞狮我呀舞牛,人哋舞狮来庆贺啰,我哋舞牛盼丰收啰。”精彩的道白有:“春田生计重开荒,尽把勤劳格上苍,遍凿瀛洲成沃土,谷香随处涌村庄。”这歌词与道白相衬,体现一派丰收景象,正道出农家丰收的祈求和愿望。唱词与道白通俗易懂,朗朗上口,随意性很强,都是三、七、十字偶句,按照高州地方的方言,声韵平仄分上、下句去使演唱者自由发挥。 “马贵土牛舞”的乐队演奏也很有特色。打击乐器:以大锣、高边锣为主,大钗、小钗、木鱼、梆筒、叮铃等;吹奏乐器有:大角(大唢呐)、小角(小唢呐)、长号、短号、喉管等,丝竹乐器有:二胡、中胡、椰胡、大胡、大阮、小阮、秦琴、三弦、琵琶、月琴、横萧、洞箫加上锣鼓钗伴奏和唱,合为一体,情景十分热烈而壮观。 马贵土牛舞的道具形式也很讲究,既质朴又大方得体,不入俗套,使民间群众雅俗共赏。马贵土牛舞的道具形式也很讲究,其道具多数采用高州马贵、大坡出产的天然材料,用竹篾加腾纸条,按土牛的牛头比例规格1:1编扎而成,牛尾用麻绳和粽毛编扎而成,可随意摆动。牛身用土制大粗布,按高州地方风俗特色和民间习俗,每年使用在土牛身上的布的尺寸和颜色都有所不同,都是以农历为标准,规格是身长八尺,(合八个节气与八卦之数);尾长1尺2寸(合十二个月和十二个时辰);高四尺(合四时数);牛尾甲乙年为青色;丙丁年为红色;戊巳年为黄色;庚辛年为白色;壬癸年为黑色,周而复始,依此类推。 “马贵土牛舞”场地不受限制,通常在地堂(晒谷场)有 近年来,“马贵土牛舞”被搬上了舞台,大受广大群众喜爱。“马贵土牛舞”分别参加了“高州市冼夫人国际旅游文化节”、“高州市 “马贵土牛舞”是高州市民间流传最古老的传统民间舞蹈,具有可观性、欣赏性、娱乐性,对构建和谐社会有一定促进作用,并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。目前,高州市人民政府和马贵镇政府为保护“马贵土牛舞”已经作出具体实施方案,成立和健全“马贵土牛舞”传习机构,以及研究会,挖掘、收集、整理一批原始资料、道具、服装、歌词、歌谱,收集一批乐器、服装,培养了一批传承人,为保护“马贵土牛舞”这一古老民间传统舞蹈艺术,作出应有的贡献。 目前,“马贵土牛舞”已被列入高州市、茂名市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。 |
Copyright © 马贵小镇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.
Powered by maguizhen.com 站点地址: 中国.广东省高州市马贵镇